宋世雄有多少徒弟(宋世雄的徒弟)

04-25 体育 投稿:可悲笑话
宋世雄有多少徒弟(宋世雄的徒弟)





体育大生意第1556期,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




或许对于老师而言,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平凡无奇的基本工作,但对于那些孜孜以求的学生而言,老师就是一片天,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弟子们竭尽全力去模仿追赶的标杆。

一个人若能遇到良师是其毕生的幸运,一个行业若能涌现良师则是整个行业崛起的希望。眼下,中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发韧阶段,亟需良师巨匠的引领和探索,同时也需要向过往在中国体育事业中勇于探索前路的先驱泰斗致敬。

2018年9月10日,适逢我国的第33个教师节,体育大生意特从体育产业的多个细分跑道中遴选出五位泰斗级老师向他们致敬,他们不仅桃李满天下,给行业留下了诸多门生俊彦,而且在各自所在的细分领域的关键发展阶段曾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五位泰斗分别是:王俊生(中超主要创始人、中国职业体育先驱)、徐根宝(中国足球名宿,中国足球青训教父)、何振梁(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体育外交家)、宋世雄(中国著名体育解说员、中国体育解说史上的一代宗师)、瞿优远(《体坛周报》创始人,中国市场化体育媒体先驱)。

一个名字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中国体育产业细分领域的最高峰。我们后辈在高山仰止之余,在奋发图强之余,也应自问一句,何时才能再出现新的泰斗?



王俊生:一穷二白创办甲A联赛


王俊生,前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足球管理中心首任主任,中超前身中国足球甲A职业联赛的主要开创人。励精图治、坚持改革是王俊生身上最大的标签,他任内的甲A联赛不仅至今都被视为中国足球联赛最红火的黄金岁月,而且在甲A足球的带动下,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也陆续启动职业化改革,并且这些项目的联赛在发展前期都主要参考了甲A足球联赛的运营模式,1995年当甲A火遍大江南北时,王俊生曾被多个兄弟协会邀请座谈交流,曾创下一天给三家协会讲课的纪录。在中国体育职业化这条道路上,王俊生绝对称得上是先驱和老师。




1992年,中国男足兵败吉隆坡引得朝野激愤,那也是继1985年的“519事件”后国人再度对足球的信心跌至冰点。在万般无奈下,高层建议中国足球开始进行职业化改革。当时高层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大胆且冒险的主张:足球联赛效法国外推行职业化改革,尽快建立职业俱乐部体制。联赛要尝试靠商业收入来养活自己,不能再依靠国家拨款。随后在1992年6月22日至27日,著名的“红山口会议”成功召开,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亲临大会,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分管足球的体委领导共计98人一起探讨足球联赛职业化的可行性。

当时与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职业化属于资本主义产物,中国不具备体育职业化的土壤,国家不拨款足球肯定搞不好。为打消与会人士的疑虑,当时分管体育的国务委员李铁映也召见了一批代表进行座谈。尽管中国足球界大多都对这一指令表示疑虑,但改革大势已不可逆转。在改革东风劲吹下,袁伟民第二次出任足协主席,他决心以改革派来重组足协。在这之前的1991年,国脚出身、在北京市体委搞改革成绩斐然的年轻干部王俊生已经奉调进入中国足协,他与足球名宿孙宝荣、搞外事工作出身的许放一起当选专职副主席,王俊生在三位专职副主席中排名第一,同时兼任秘书长,换言之,他就是中国足球事实上的掌门人。




临危受命的王俊生当时接手的中国足球可谓是一穷二白。当时我国寄希望于通过奥运会等大赛为国争光,资源尽可能向奥运夺金的项目倾斜,各省市也纷纷裁掉了足球、篮球等投入大却夺牌无望的项目,中国足球人才凋零,不少国足球员每月工资也不过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1993年中国国足协得到的竞赛拨款只有区区的100万元,王俊生不仅要用这笔钱办足球联赛和支持女足训练,还要供给前往巴西留学的健力宝青少年足球队。上任之初,中国足协处处都需要钱,王俊生困坐愁城,一切看起来,原定的1994年首届足球甲A联赛将因为缺乏经费而陷入流产。

当时足协很多中层干部都建议王俊生找领导再额外申请经费,还有人建议向国家体委财务司借款,王俊生坚辞不允。就在此时,有人告诉王俊生,日本足协去年搞起职业联赛,他们通过商务运营一下子获得1200万美元的运营经费。听到这一消息后,王俊生顿时眼前一亮,马上带队前往日本考察首届J联赛,时任日本足协主席川渊三郎的改革计划、东京、横滨、名古屋等赛场的高上座率、热烈但不失理智的球迷气氛、俱乐部企业化管理的井井有条,都令此时尚对职业化不甚明了的中国足球官员有了深刻认识,王俊生等人从此坚定了要向J联赛全面学习的决心。




回国后,王俊生开始召集各省市足球队开会,全面开启足球俱乐部进程,大连万达、广东宏远、广州太阳神等一批职业俱乐部也随之开始启动职业化进程,企业开始在俱乐部当家做主。为了弄清“职业”这两个字的内涵,王俊生和许放开始带领众人补习“经济”课。王俊生当时谈的最多的就是,管理职业足球需要的专业只是已经不再仅仅只是足球只是,还有经济、管理、社会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

就这样,王俊生一边带着众人恶补职业体育的知识,一边又和许放商量着如何引入外部资源。在外事专家许放的努力下,中国足协为甲A找来了IMG、ICL等国际专业公司进行竞标。因为当时距离甲A开幕仅仅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所以这些国际公司试图压价,但碰上许放这个擅长谈判的外事专家,他们只能不断抬高竞价,最终经过三个月的谈判,中国足协决定与IMG签约。双方最终签约五年,IMG第一年向甲A联赛投入120万美金,此后每年递增10%,而作为回报,中国足协将甲A的商务运营权授予IMG。




在谈判初步达成协议时,许放找王俊生汇报细节,当时许放两眼全是血丝,王俊生关切地说:“老许,你昨天睡了几个小时?”许放打起精神说:“两三个小时总是有的。”勤奋且聪颖的许放一直深受王俊生的尊重和信任,但令人扼腕的是,由于积劳成疾,许放于1996年9月30日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9岁,中国足球痛失英才。值得一提的是,在许放逝世后,他家里竟找不到一双崭新的皮鞋,王俊生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

事实上,在当时足球改革初期,类似这种拼命三郎式的作风在中国足协成为常事,自王俊生以下,每个足协人员都有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某次王俊生的办公室闯进一位不速之客,王俊生抬眼一看是足球名宿马克坚的夫人。她态度严肃,一脸怒气:“王副主席,你这样用我们马克坚,我可有意见。快一个星期了,老马每天晚上只睡两个小时,趴在办公桌上不是查阅文件就是写东西,有时连饭也不吃,难道搞足球的人都这么工作吗?他今年已经56岁了,真累病了,我可找你要人。”

在有了IMG的雄厚资金和商务包装能力做支撑后,甲A成功在1994年4月27日在成都揭幕,当天涌入了超过四万名观众。当王俊生宣布“首届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开幕”时,短短一句竟两次被掌声打断。甲A足球联赛的开展让中国球迷蓄积了许久的热情得以彻底宣泄,中国足球球市火爆之极,每轮比赛都有超过15万观众现场观战。




经过一年的预热后,1995年甲A进入球迷盛世,一个成本不过几分钱、以往只是供儿童玩耍的小喇叭在甲A赛场外就可以卖到七八块钱,比赛时上万只小喇叭清脆短促的鸣叫几乎是北方甲A球队主场清一色的背景声,而门票在比赛一两天前售罄更是家常便饭,不少黄牛党甚至用球票+小喇叭的打包方式促销,十年之后,这一销售模式依然存在,只不过是买两只小喇叭,送两张球票……

时至如今,很多人仍认为,王俊生时代的甲A是球市最火爆的时代,即使再苛刻的足球媒体也都承认一点,是王俊生时代的中国足协搞活了联赛。王俊生也曾自评说:“在我上任前,中国足协年年都为经费发愁,但自从开启甲A职业化以来,经费再也不是中国足协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甲A足球联赛用职业化进程激活了球市后,国家体委这才决定让篮球等其他项目也开始效仿足球开始职业化进程。1994年12月20日、21日,时任国家体委竞训二司司长的杨伯镛和二司篮球处处长刘玉民在国家体委三楼会议室召开了全国篮球工作会议,宣布“以竞赛为突破口,以市场化、职业化为动力,挽救中国篮球,提高联赛水平”,这才有了如今的CBA的前身全国甲级篮球联赛。


会议决定,1995年全国男篮甲级联赛开始实行主客场、跨年度的新赛制,刘玉民则负责联赛改革、商业赞助、职业化推进等全方位的具体执行工作。也就是从那时起,刘玉民成为了篮球甲级联赛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多说一句,因为种种原因,刘玉民对于中国篮球和CBA的贡献多年来一直被低估,反倒国际篮联对其一直颇为尊重,2010年刘玉民曾进入国际篮联名人堂候选名单,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进入国际篮联名人堂候选的篮球人士。

在CBA创立前,刘玉民也曾几次向王俊生和中国足协请教,CBA当时能够引入IMG作为商务运营商,也有IMG当时在甲A足球方面搞得红红火火的缘故。当然,当时向王俊生请教的协会同行数不胜数,据说多个协会竞相邀请王俊生座谈分享联赛运营经验,王俊生曾创下过一天三次讲课的“纪录”。


客观而言,王俊生任内男足成绩一直不佳,这也让其饱受争议,直到其离开足协前,他在2000年力主引入的米卢终于带队闯入世界杯决赛圈,这才让王俊生稍稍释怀。王俊生2002年离开足协后,有年轻记者片面评称其“懂经营但不懂足球”(事实上王俊生是国脚出身),虽然此评语有失偏颇,但起码承认了王俊生在联赛改革方面的成就。尽管在竞技体育层面中国足球总是被当作头号笑料,但在职业体育层面,中超却是中国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联赛,没有之一,并且一直扮演着中国体育职业化先驱的角色。回首往事,王俊生、许放这些先驱功不可没。



徐根宝:自掏四万元买走武磊


徐根宝,1944年1月生于上海。现任中国男足全国青训顾问,上海上港足球俱乐部总顾问,上海市足球协会顾问,可谓是中国足坛的教父级人物。





球员时期,徐根宝1966年-1975年入选中国国家队并担任队长。教练员时期,他1994年-1996年担任上海申花队主教练,三年间率队获得甲A联赛季军、冠军、亚军和一次超霸杯冠军、两次沪港杯冠军。1998年-1999年5月担任大连万达队主教练,获得甲A联赛冠军、亚俱杯亚军。

徐根宝在球员及教练员时期都有着显赫的履历,但他更为人知的一面,则是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教练员与球星。这其中,徐根宝与前中国男足主教练高洪波合作的时间最长。




1987年,担任国家二队主帅的徐根宝就相中了高洪波,由此开启了双方的师徒之路。1997年,在广州松日执教的徐根宝,又让高洪波出任自己的助手,2001年,徐根宝挂帅中远,高洪波再次担任徐根宝的助教。东亚冲超成功后,2013年徐根宝又让高洪波出任主帅。

球员方面,最令徐根宝得意的一批徒弟则是东亚系球员。众所周知,徐根宝自2000年开始建造根宝足球基地,该基地位于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70余亩。基地拥有三个半标准足球场,一个由德国进口的人工草皮铺设的室内足球场,及占地7000平方米的足球宾馆。总投资约3000万人民币,于2001年10月1日全部竣工。

2002年,从上海申花下课的徐根宝决定彻底隐匿职业足球一线执教,全心全意投入到崇明岛根宝基地的经营管理,并在成千上万个小孩儿当中挑选了百来个小孩。在徐根宝的悉心照料之下,该基地的成材率之高非常罕见,光是从该基地走出的国脚就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张琳芃是东亚系第一个进入国家队的球员,2009年就成为国脚。随后,武磊、姜至鹏、颜骏凌、蔡慧康、顾超、王燊超、傅欢、曹赟定都纷纷穿上国足的战袍。这其中,武磊是徐根宝最欣赏的球员。




在远赴上海之前,武磊是南京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五年级在校生。一到学校,武磊就开始跟随校队训练,并逐步展现出卓越的天赋。但武磊之所以投靠徐根宝,是因为江苏舜天梯队教练看不上当时矮小瘦弱的他。当时,不止一个人给武磊的建议是,去上海崇明岛的根宝足球训练基地。因为在那里,武磊可以接受到更好和更加专业的训练。

但想去根宝足球训练基地并非易事。武磊家人找到了李红兵,李红兵当时在带江苏女足梯队,是徐根宝昔日国家二队的弟子。未见过武磊的李红兵给徐根宝写了一封推荐信。于是,武磊拿着李红兵的信来到崇明训练基地。虽然身高偏矮,武磊还是用球技打动了徐根宝,徐根宝看过武磊几场训练之后,立刻决定签下武磊。




然而,作为少年球员,武磊的注册地在南京,徐根宝想要带走武磊,必须交钱,徐根宝交给南京足协四万元人民币,且当转会费,买断了武磊。与这个世界大部分传奇故事一样,武磊的成长经历中,李红兵的信以及徐根宝的态度,对武磊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多年之后,徐根宝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我造基地用了3000万,但一个武磊就可以收回。”说这话时,中国球员的转会费纪录还在1000万上下,这番话还引来了一阵嘲讽。但是现在看来,徐根宝还是有些保守了。




进入根宝训练基地的武磊,很快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且正常的成长环境。在2004年,武磊入选U14国少队,并在亚足联分区赛里打入6球,在2009年U19亚青赛预选赛上,武磊五战打入9球。2006年9月12日的中乙联赛,14岁的武磊第一次代表上海东亚出赛;2008年8月30日中甲,在客场迎战青岛海利丰的比赛中,身披10号球衣的武磊,在上半场补时阶段打入了他在职业联赛的第一球,进球时,武磊只有16岁289天。




十年之后,又是一个炽热的八月,已经成为中超顶级球星的武磊在上海德比的比赛中攻入一球,并借此超越韩鹏,以89球成为中超历史射手王……两次入围亚洲足球先生候选名单、连续五年荣膺中超最佳本土射手、目前中超身价最高的本土球员,武磊已经和当年那个瘦弱的小孩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仍然记得是谁让自己拥有了这一切。

“没有他(徐根宝)就没有我今天”,职业生涯至今,武磊最感谢的人依旧是徐根宝。无论多忙,武磊每一年都会专程回崇明岛上看望自己的恩师。这已经是他多年来的惯例。



何振梁:带着遗书、急救药两度申奥


何振梁,曾历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兼执委、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等职。2015年去世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要求国际奥委会旗帜为其降半旗3天,以此纪念其对体育事业的卓越贡献。

何振梁是我国杰出的体育外交家,从1955年开始,他为中国体育外事工作鞠躬尽瘁60年,中国也在这六十年间从无缘奥运会到进入奥运会再到举办奥运会,以何振梁为代表的中国外事工作者开创了我国体育外交的繁荣局面。这些年下来,于再清、吕圣荣(已卸任)、李玲蔚、杨扬(已卸任)等国际奥委会委员以及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等历代中国体育外事人员均曾得到过何老的提携指点。




此外,何振梁还是国内研究和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大家,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等学术巨擘均是其弟子。何振梁晚年曾在家乡无锡修建了展品高达1900件的奥林匹克陈列馆,长期免费对公众开放,所以在努力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方面,何老同样居功至伟。




1929年,何振梁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埠墩。少年时期在上海法租界的中法学校就读,打下了良好的法语基础,后顺利考上入了上海震旦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何振梁进入共青团系统从事外事翻译工作,曾给多位领导人担任过翻译。1952年何振梁就曾随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荣高棠参加过赫尔辛基奥运会。1955年,成立之初的国家体委国际司亟需一批外事人才,荣高棠想起了外事工作非常出色的何振梁,就此何振梁被正式调到国家体委。何振梁最初并不愿意到体委工作,当时他认为体育不过就是蹦蹦跳跳,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自己应该去更需要自己的岗位工作,但经过组织谈话,他最终服从大局。

何振梁到国家体委后,不断被外交部、中联部借去当翻译。由于何振梁出色的翻译工作,外交部看中了他风度儒雅、思维敏捷、工作踏实、法语纯正,便有意调他,几次与国家体委商量用三个翻译调换何振梁未成。一次,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只好亲自出马,向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提出此事。贺老总一笑:“你外交部要人才,难道我国家体委就不要人才?”周总理在旁笑了,没有吭声表态。乔副外长无话可说,元帅的一句话便铸成了何振梁长期献身体育事业。





1980年,国际奥委会要求中国推举一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考虑到何振梁熟悉国际体育业务,又懂法语与英语,便推荐他为候选人。1981年在德国巴登城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何振梁用流利纯正的法语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言,震动了全场,之后他以全票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四年后,何振梁以全票当选执委,1989年以全票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像他这样在短时间内连续“三级跳”的委员在国际奥委会,这也是中国人的光荣。1999年7月,已70岁高龄的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第109次全会上再次以全票当选执委。而与此同时,作为国家体委的外事干部,何振梁也在国家体委逐步出任副部级干部。1985年,何振梁被任命为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何振梁最令国人感动的就是他这一生两次出马为中国申办奥运会。1993年,已经64岁的何振梁以北京申奥常务副主席前往蒙特卡罗参加决定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投票会议。在这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何振梁外事活动的累计飞行路程过64.6万公里,他到处出访拜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会并因此导致身体状况出现问题,医生担心其心脏病一旦发作很可能无法抢救,所以医生多次劝告其彻底退休。但为了申奥大业,何振梁婉言谢绝了医生的劝阻,在投票那天的一大早,他就服下了预防心脏病发作的药,并另备了一份药装在自己的口袋里。遗憾的是,那次申奥北京以43-45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




第二次申奥,年势更高的何振梁仍以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身份频繁出访,努力为北京申奥拉票。由于此前在1998年申办2002年冬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爆发贿选丑闻,所以国际奥委会推出新规,各申办国不能邀请国际奥会委员到申办城市访问。为让委员们更多地了解北京,投北京一票,何振梁穿梭于各国委员之间,为北京击鼓呐喊。由于年岁已高,还时常要进行环球飞行,他甚至提前写好了遗嘱,以防万一。何振梁并不愿意把那称之为“遗嘱”,他说,“那是给孩子们的一封信”。幸运的是,那封信没有被打开过。

从2001年2月到7月之间,何振梁有多达69天的时间在国外或飞机上,前后出访11次,拜访了20多个国家与地区。此外,他还需要帮助那份20多万字的《申办报告》润色、审定内容,当申办报告完成时,何振梁却因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好在,最终结果如愿以偿,2001年7月13日,担任陈述司仪的何振梁以动情的辞句、漂亮的法语、优雅的风度为北京申奥陈述画上了一个圆满精彩的句号,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由衷的掌声。随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庄严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何振梁在风度翩翩地与同事握手后马上转过身去,一瞬间他泪流满面。





何振梁在从事体育外事工作期间风度翩翩、正直不阿,并且乐于奖掖后勤、提携后辈,给年轻的同事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当然,他曾也因为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联署支持金云龙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而引起争议,还曾一度没有全力支持于再清竞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但这些都有其苦衷,值得谅解。



瞿优远:铁腕锻造体坛传媒黄埔军校

“体育媒体人才‘黄埔军校’”有一个特定指代,那就是《体坛周报》。从1998年创立至今20年间,这个曾经的体育传媒帝国为体育产业贡献了数以百计的优秀人才,而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和创业大潮的兴起,如今的“体坛系”可谓遍布中国体育产业界,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而他们曾经都有一个共同的领头人,曾经的体坛周报社长兼总编辑瞿优远。


在体坛传媒集团最辉煌的时期,《体坛周报》最高单期发行量超过500万份,年营收过亿元。 以《体坛周报》为核心,体坛传媒旗下有《足球周刊》、《全体育》、《扣篮》、《高尔夫大师》和《户外》等杂志,中国最大的体育门户网站“体坛网”,并有电台、电视节目以及无线增值服务业务等,是当时中国最庞大的体育传媒帝国。而在这个舞台上,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体育媒体人,并为怀揣体育梦想的媒体人提供了广阔的成长舞台。

从这个意义上说,瞿优远可以称得上体坛系媒体人成长路上的师长。正是这样的平台才培养出数以百计的体育传媒乃至整个体育产业的精英,“体坛系”自成一派。

作为一个媒体改革的先行者,他在专业领域所展现的眼光和魄力让人折服。比如他深知《体坛》所在长沙身处内陆消息闭塞,所以多番进京说动体育情报研究所把国外的体育资讯出让给他获得一手独家资讯,并早早发掘体育写手收拢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包括当时在社科院文学所工作的金汕等。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临近之际,瞿优远以 “根本没法拒绝的条件”重金挖角《足球》报记者李响,100万元的合同轰动整个行业。这些奠定了体坛传媒在体育媒体行业的领导地位。

熟悉瞿优远的人都知道,《体坛周报》带有他浓重的个人气质,体坛的人更喜欢称他为“瞿老大”,相比师长瞿优远显得更为严厉。据说绝大多数当时《体坛》的编辑都有挨骂的经历。


作为《体坛周报》创办人之一,瞿优远最初带领团队从基础工作干起,采访、写稿、摄影、编辑、排版、运送铅字、发行,纸媒生产的每个环节他都是行家,无论是版面样式和编辑风格他都严格把控、亲力亲为,包括头版的版式、标题、图片甚至字体、字号都要等他来决定。

一位在体坛工作过的编辑这样回忆瞿优远,“他审稿子,多一个他认为多余的字或逗号,都可能把你叫过去训斥一番。”在做版时瞿优远也不客气,即使是重金挖来的业务能力出色的美编一旦不满意就让人“靠边”,开始自挑选图片,设计版面。因此,编采人员大多觉得只要瞿优远在,自己在业务上“毫无尊严和自信”。

在招聘新人方面,也体现了瞿优远对专业的执着。据说当时他要求前来求职者,不看其文凭,不看其原来职业性质,而只招有文字表现能力的“体育迷”,也就是要求有10年左右的球迷史。考试时,他会要求应聘者写出10 个AC米兰队队员的名字,或公牛队主力阵营之外的队员名字,或要在20分钟内能写出绿茵场上 40 位国内外名人的名字,其中还要有至少 4 个用五个汉字读出的国际著名球星等。经过筛选过滤之后,留下来的往往有着对体育媒体工作的职业态度。不过,也正是瞿优远近乎手把手地教授和对专业的严格要求,锻造出一支体育传媒铁军。

除了业务层面倾囊相授,体坛传媒之所以能成为体育媒体人的黄埔军校还在于瞿优远一手搭建的这个平台给了年轻人宝贵的锻炼机会和资源。这些人依托体坛传媒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优势迅速成长,成为体育产业不可多得的人才。




正如著名篮球专家知名篮球记者、篮球经纪人沈知渝在《我采访科比近十年不能忘却的故事》里写道的那样,他2003年得以第一次在明尼阿波利斯见到科比,正是报社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要感谢《体坛周报》总编瞿优远先生的远见和慷慨,即使在网络萌芽,平媒称王的时代,送两个纸媒记者空降到美国去全程采访NBA季后赛,也开创先河。”

不仅是篮球,在《体坛周报》国际足球部,颜强、滨岩、王勤伯、李绍州、李森等一批在2000初就获得长期驻外机会的足球记者,后来都成为国内最顶级的足球专家,并在体育产业创业大潮的舞台充分施展才华。比如在1998年初就加入《体坛周报》的颜强,从篮球编辑做起,到驻英国足球记者,再到体坛旗下综合性体育杂志的总编辑,2006年年仅34岁的他就升任《体坛周报》副社长。

如今体坛系已经开枝散叶,这些人活跃在体育产业的各个领域。如仍在从事体育报道工作的媒体人,如著名记者马德兴、苏群、杨毅、李响;踏上创业赛道的肆客体育创始人颜强、双刃剑体育创始人蒋立章、和尔萌创始人高姗姗、竞彩猫创始人陆慧明、赢德体育总裁许绍连;走上管理岗位的现任《第五频道》总编辑的陈明、山西肯帝亚男篮的总经理史琳杰……他们无不打上体坛的烙印,而他们曾经都有一个共同的领头人,瞿优远。



宋世雄:送孙正平四件解说法宝


1978年6月26日凌晨两点,中央电视台直播了第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宋世雄老师第一次解说世界杯,在当时,资讯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为了获取球员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宋世雄通过大量的从国外寄来的报纸剪贴运动员的头像记住运动员的特征和音容相貌。




可以说宋世雄中国体育解说行业的先行者,从1960年加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直到2001年,才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宋世雄的体育解说恰好经历了从电台转播到电视转播的过渡时期,他的解说语速快,密集并充满激情。

宋世雄曾对第8届亚运会、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等重大国际体育比赛进行了现场电视广播解说和评论。更在1995年被美国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评为“最佳国际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时任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主席的勒罗伊·沃克尔表示:“宋先生是中国人民的眼和耳,他是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之一。”

还有网友如此评价,宋老师是不是中国体育解说界第一人,不敢说,但是把全中国经常看体育比赛的40后到90初,随便抽人,放在一起,闭着眼睛听声音认人,大概只有宋世雄的名字能被所有的年龄段都认出来,别管你看足球还是排球。

不只是普通群众,许多国内知名主持人对于解说最初的憧憬与学习都源于对宋世雄的模仿。他的解说与为人影响了一代代电视解说员、播音员。汪涵、韩乔生、孙正平等名嘴都在节目中模仿过宋世雄的声音,嫡传弟子孙正平更是有“小宋世雄”之称。

在培养后生晚辈方面,宋世雄可谓倾囊相授,悉心之至。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是孙正平第一次转播比赛,也被他视为整个解说生涯里最重视的一场比赛之一。与他搭档的正是老师宋世雄搭档,赛前他专程找到老师沟通,宋世雄详细询问了他的准备情况,并进行了补充包括比赛口径、对于比赛结果的预判、出现经济紧急情况的处理办法等等。

“宋老师给我提出的问题确实超出我原来的准备范围,我绝对没有他想得那么细。”后来孙正平回忆,“对于刚刚走上这条路的我而言,就好像是孩子经受的启蒙教育一样,非常的及时和重要。所以我庆幸从一开始我的解说就没有走弯路。“在宋世雄的严格指导下,孙正平养成了良好的播前准备习惯,被称为“资料型解说员”。




孙正平第一次去老师宋世雄家登门求教,临走时老师送给他四样“小法宝”:一个笔记本、一支笔、一盒清凉油和一小瓶风油精。笔记本和笔勉励他多思考不断提高,和而两样东西在他后来的解说生涯曾起到关键作用。

1984年,孙正平前往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转播当年的羽毛球的巅峰之战汤姆斯杯和尤伯杯。在比赛期间有一天连续解说了6小时15分钟,这在体育解说史上也极为罕见,面对这样的极端情况,坐了近几个小时也喝了不少水,孙正平不停的在太阳穴上抹清凉油,最后硬是一趟厕所未上,撑了下来。这些处处体现了师生情谊。

在这样细致入微的指导下,孙正平的业务水平得以快速提高,继承老一代播音员严谨、稳重的精神,成为解说员中的后起之秀。

时至今日,已近耄耋之年的宋世雄仍心系中国解说事业,在2018俄罗斯世界杯期间进行的一档选拔中国足球解说人才的节目中,宋老师还配合节目组录制了VCR,并告知学员“体育解说是使观众身临其境,做观众的耳目,这是中国做好体育转播的魂。”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 徒弟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