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矶怎么形成(燕子矶怎么形成的)

03-19 房产 投稿:褪sεの老照片
燕子矶怎么形成(燕子矶怎么形成的)

明代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中的燕子矶风景图,图左为燕子矶,图右为弘济寺

清版画燕子风帆

上世纪30年代燕子矶

民国时期的弘济寺

在南京滨江幕燕(幕府山—燕子矶)风景名胜区内,三台洞景点悬崖上有铁链穿洞而出,下有新近嵌入的石刻介绍,相传明初太祖朱元璋乘舟西游行之观音山下,忽遇狂风巨浪,龙舟颠波起伏,惊慌中军师刘伯温献策,请马娘娘抛八卦钱于江中,果然御钱落水,风平浪静。后刘伯温命人将龙舟系锁在峭壁崖石上,一行人在观音阁为皇上压惊洗尘,后人因系链记之:“洞口薜萝春色稠,何劳铁链锁孤舟。一双燕子凌波去,剪却江南万古愁。”

从岩山石洞里露一截神秘铁链,着实叫人啧啧称奇,浮想联翩。明清之际,燕子矶观音阁“铁链锁孤舟”景点闻名遐迩,时人诗文有提及,南京乡邦文献亦有记载,当地关于“铁链锁孤舟”的民间流传的传说更有好几种,自小生活在南京的曹雪芹甚至把“铁链锁孤舟”变成“铁锁练孤舟”写进了《红楼梦》。但史记和传说中“铁链锁孤舟”的地点并不在三台洞。

文人笔记记载的“铁链锁孤舟”

先来看看有关“铁链锁孤舟”的史记,笔者查阅数十本南京文献和文人笔记,记载有铁链或铁索等地点有燕子矶、观音阁两处,其中记载燕子矶铁锁有:(明)张岱《陶庵梦忆·燕子矶》载:燕子矶,余三过之,水势湍急,舟人至此,捷摔纾取,钩挽铁缆,蚁附而上。(明)王叔承《金陵游记》载:自(观音阁)崖道旧径,逾桥而西数百步,至燕子矶,孤岑突立江上,崖之脉分胜也。铁锁贯江,江水抱其三面……(明)钱谦益《燕子矶归舟作》诗中有“金波明月如新样,铁锁长江是旧流”。(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屈大均登临燕子矶,重提燕子矶旧话,并且借古讽今:“国初占,有外番不臣,尝以铁绠维系之”。(清)余宾硕《金陵览古·燕子矶》载:……沿江铁锁,维绕山趾。往者舟行至此,圾为险迅,挽扶铁锁,然后得上……

记载观音阁铁索有:明正德年间南京兵部尚书乔宇所著《金陵游记》载:“入弘济寺,寺之殿宇廊舍,负山横起。短垣长槛,接连而去。有阁自麓至梯绝处,凡数十丈。檐阿峻起,复系铁索于山前,置木槛,使可凭以瞰江上。阴风怒涛,势欲飞动。晴江静练,可以坐阅。夜当月明横江,尤可爱也。”(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载:(弘济寺)在郭城观音门外燕子矶北城地。洪武初即山建观音阁,正统初就阁建寺,赐名弘济,殿阁皆缘崖构成,危石半空,嵌绝壁上,以铁绳穿石系栋,俯临大江,咫尺望矶头,下瞰江水如燕怒飞,波涛喷激。(清)乾隆皇帝《游观音山永济寺》诗:其一,缘壁飞楼铁锁牵,下临无地上惟天。其二,飞阁临江宝笺然,底用孤舟铁锁牵。《永济寺》诗:何必孤舟练铁锁,恰如破浪挂筠双。(清)曹寅《暮游弘济寺石壁回宿观音阁中》诗中有“铁锁悬一楼,虚敞户常辟”。(清)梦麟《观音阁》诗:……或恐山骨裂,重以铁锁攀;锁动阁亦动,天风虚冉冉……(清)陈作霖《北郭记游》载:(永济寺)壁间“觉岸”二字及观世音像……行傍山路渐高,有小犬迎门吠,则白云楼(观音阁)在焉。昔之贯以铁索者,今则庋悬壁隙……民国时期,朱楔《访观音阁》诗:落日横江风满楼,依稀铁链锁孤舟。行人遥指悬崖上,世事沧桑不胜愁。作家黄裳于1947年游燕子矶至观音阁,在其游记中写道:“在前面还有一个观音洞,洞边的悬崖上一个‘名迹’——铁链锁孤舟,抬头仰视,找了很久,在山崖乱生的丛树之间,才看见一小段铁链条,与吉普车所用的链条无异,只有四五节。”当代剧作家陈白尘在散文《初游燕子矶》中回忆了五十多年前的燕子矶之游,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随同他的人力车夫把“那称为‘铁链锁孤舟’的一根铁链子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地一一讲给自己听。

“铁链锁孤舟”的几种民间传说

流传于民间“铁链锁孤舟”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弘济寺(清代避乾隆弘历之讳改名永济寺)观音阁,梳理起来主要三种:故事一,“铁锁练孤洲”,相传明代马娘娘有一天到观音阁敬香,乘船到了燕子矶附近的江边,忽然江上刮起了大风,船身摇晃起来,马娘娘慌忙摸出金锁,轻轻往江里一丢,那金锁变成了一条金龙,龙头刚接近水面,而龙尾巴还在峭壁上,风就停了,江上就长出了一片绿洲,人们说这片绿洲是马娘娘的八卦金锁变的,便取名为八卦洲。后来,金龙的尾巴变成了一条铁链子,那铁链就嵌在峭壁上了,就这样形成了“铁锁练孤洲”的胜迹,孤洲指的是八卦洲。

故事二,“铁链锁龙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还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时,率战船攻打集庆(南京元时称集庆路),是从燕子矶登陆的。他当了皇帝后,仍然不忘燕子矶,曾登临燕子矶赋诗,泛舟游江。朱元璋龙舟就近停泊于观音岩,用一根铁链拴住,这根铁链传至今,被称之为“铁链锁龙舟”,或“铁链锁孤舟”,皇帝自称“寡人”,“龙”也好,“孤”也好,都是指谓皇帝。后来僧人久远遂在观音岩建观音阁。曾锁过龙舟的那段铁链,演变成“神物”。据说,过往船只经此,如需要铁链,可随意索取,要多长有多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后来,据说,有人在索取铁链时,说了一句“大不敬”的话,铁链突然终止,再也不灵了。永远只有那么一小截,留存至今。

故事三,观音锁水妖,传说有一年洪泽湖一带发大水,庄稼被淹,溺水致死者不计其数。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命观音菩萨去查明是何妖怪在兴风作浪。观音扮作各种人物到处查询,得知是作恶多端的水母娘娘。水妖被观音追逃至长江燕子矶畔,觉得腹中饥饿难耐,就变成书生,走进了一家小饭铺,喊道:“店家,有何好吃的,快快做来。”一位腰扎白围裙的老头从内屋出来说:“先生,你来得太晚啦,只剩下面条了。”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大肉面端了上来,书生端起面条便大口吃了起来,刚吃了一口就卡住了喉咙,于是书生尽力往外吐,只听“哗啦”一声,一条铁链从口中落下,他抬头一看,原来那位店家就是观音菩萨。于是观音菩萨将水母娘娘锁在幕府山下三台洞的水池里。至今,在三台洞的水池中,还留有那条当时锁住水母娘娘的铁链呢!乡民们为纪念观音菩萨的恩德,就在燕子矶西边山腰修建了观音阁,朱元璋顺应民意,修南京城外郭时,将观音阁所在的小山叫观音山或观音岩,附近的外郭城门叫观音门,观音岩与燕子矶之间的水道叫观音港。

燕子矶当是那被锁的“孤舟”

历史上幕燕风景名胜区,称岩山,亦名严山。六朝时期,以岩山中段夹骡峰为界,西侧称幕府山,东侧叫直渎山。史载,东吴时期名将甘宁墓在今幕府山东侧岩山下,据说后主孙皓听信方士“甘宁墓有王气”之言,开直渎河以泄王气,其水自东向西流入大江。从此岩山又称直渎山。古时,燕子矶虽说是岩山余脉,但四面为江水所围,实为江上孤山,明代初期青洲(八卦洲)出水,大江主航道绕北而东,燕子矶才形成三面临水,突兀江畔南岸的石矶。从江上眺望,因其形似燕子,势欲飞去,得名燕子矶。

清代南京诗人王友亮《金陵杂咏》有一首咏燕子矶:“出郭寻诸洞,临江见此矶。势如排白浪,名却挂乌衣。石磴穿花小,风颿隐树稀。锒铛今解脱,应许拂云飞。”燕子矶临江排浪,挣脱锒铛,拂云欲飞,似乎要飞向乌衣国去。明初定都南京,朱元璋及其身边谋士发起一场舆论宣传攻势,鼓吹金陵王气葱茏,实为帝王之宅。明初人对金陵形胜是充满信心的,但具体到燕子矶这个形胜,明初人却将其看成“异已分子”,很是放心不下。有风水家向朱元璋进言,钟山龙盘,石城虎踞,燕子矶与之地脉相连,也藏有王气。可是,燕子矶矶势外向,没有拱卫皇都之势,暗藏不臣之心,应该警惕。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听罢此言,遂下令凿削燕子矶山趾,并以大铁锁环绕山脚,使这只桀骜不驯的燕子飞不起来。从明代葛寅亮《金陵梵刹志》载“右燕子矶景,左弘济寺景”图画上清晰可见燕子矶山脚被铁链围了一大圈(见大图),当是明代绘制的实景图,可惜未见文字说明。不过,从张岱、王叔承、钱谦益、屈大均等明人笔记中,可以确定明代铁锁燕子矶的史实。也有可能,明初官府出于安全考虑,以铁锁维系,保障行船遇风浪停泊,或方便游人系缆登矶。不过,在传说中,这些都变味了,虽然它编得很传神,很能体现朱元璋的性格。

至于弘济寺观音阁“以铁绳穿石系栋”的史实,最早见证就阁建寺明代礼部侍郎吕柟在其《弘济寺碑记略》和弘济寺游记两文中均未提及,倒是后来的诗文屡有记录,或许为防江水常年冲刷,观音阁九柱(后变七根柱)确实曾用过铁绳穿石系栋,以保证安全。也有可能从观音阁石洞伸延出的铁链,正是从江底连接到环绕燕子矶的大铁锁,时人误以为“缘壁飞楼铁锁牵”。用观音岩洞铆定的铁链扯住环绕燕子矶铁锁,让欲飞的燕子戴上镣铐,看你往哪里飞。如果确实如笔者猜测,那么燕子矶观音阁“铁链锁孤舟”的历史真相才合乎情理。

来源:肖谭

标签: # 燕子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