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城子附近有什么部队(营城子是哪里)

04-19 房产 投稿:微笑向暖
营城子附近有什么部队(营城子是哪里)

营城子自汉代起就是沓氏县南部地区的中心城邑。处在襄平(今辽阳)至沓津(旅顺)交通干线上,西海有港,可通达四方,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否则就不会有汉墓群的存在。

由 来

营城子名称的来历大体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是“周回庙宇”说。据《东北名胜古迹轶闻》记载 :“旅顺北数十里,有古刹曰永兴寺。寺院甚大,为金州城西第一庙宇。有如来大殿、弥勒殿、观音阁、关帝庙、天后宫等。院内松柏苍苍,古碑甚多,考其碑志,系唐时尉迟敬德饰工建筑。当初均系铜像,后因屡遭兵燹,以致不完,今则全易泥塑矣。”于是有人认为,当年老百姓围绕庙宇而居为“营”,内居曰“城”,故名营城子。

二是兵营古城说。传说唐代曾在这里建有古城和兵营,故名。在一般情况下,居民围绕一处庙宇居住很少有称“营”的,“营”除了有“谋求”和“经营”之意外,多与驻军有关。

三是“茔城”谐音说。大连古代历史曾有三个辉煌时期。分别发生在青铜时期、汉代、明清。秦灭亡后,西汉及之后的东汉王朝对辽东地区实施了卓有成效的统治。一是按中原形制设置地方政权——沓氏县,统治机构健全;二是派遣常驻军队镇守,保持地方安宁;三是修筑旅顺至襄平间的通道时称“驰道”,发展海运贸易事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营城子地区处在沓县城与沓津的驰道上,农业、商贸及建筑业均十分发达。按汉代的郡县设置规则,县之下设“邑”,即相当于今中心镇一级的机构。

西汉自武帝起,大批向辽东移民并设郡建县,打通了山东与辽东间的航线,今大连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种社会形态在汉墓中出土的铜印、五铢货币、铜镜、提梁铜壶、铁镢、车马饰件等文物中得到印证,充分证明汉代营城子地区生产力已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金十龙带扣)


(营城子出土的五铢钱)

(营城子出土的铜鼎)

(营城子出土的博山炉)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严重,生产一度萧条,至东汉初,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重新振兴,今营城子地区便出现一批名门望族和富商大贾。汉代盛行谶纬神学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并由此产生追求长生不死、死而不朽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厚葬之风。按中国人的风俗,墓地多是选在城池之西部,且不宜距城过近,以免人鬼共居一地。俗信人死之后,灵魂将至西天圣界。

为防止牲畜进入墓地对先人不敬,一些富户便在墓区周边围筑环状土墙,使墓地俨然成为一座小城,时人称为“茔城”,这个“茔”是坟茔的“茔”,而非兵营的“营”。这是因为当地人称坟冢为“茔”。直到现代当地人仍称墓地为“坟茔地”。汉灭亡后,至三国魏晋时期,东北部族高句丽于公元404年将势力扩展至辽东半岛全境,并割据两个半世纪,再之后是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相继控制辽东,营城子地区汉代的繁荣已成昔时黄花,“茔城”随之破败湮没并辟为牧场。至明代随着又一个盛世的到来,旧时的“茔城”渐被辟为耕地,居民增多,渐成村落。因茔是埋葬死人之地不吉,人们便谐其音将“茔城子”改为“营城子”。至于“子”,是地名常用的一种后缀,如辛寨子、土城子、马桥子、三家子等。


▎本文由甘井子区党群服务中心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标签: # 有什么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