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块钱买基金一月赚多少(一千块钱买基金一个月挣多少)

05-26 理财 投稿:莪会很开心
一千块钱买基金一月赚多少(一千块钱买基金一个月挣多少)

上周,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一则关于基金公司薪酬的指引,加深了基金管理人和基民之间的利益绑定,重点内容如下:


基金经理用不少于30%的当年绩效薪酬,买入自家公司的基金,优先买入本人管理的基金;

基金公司高管、部门负责人用不少于20%的当年绩效薪酬,买入自家公司的基金,其中权益类基金不低于50%;

绩效考核不得以规模排名、管理费收入、短期业绩等作为主要依据,应当结合3年或以上的投资收益情况等等......


是的,监管终于出手了,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大改革,另外,我们针对一些大家买基金时遇到的问题,也列举了6条宝贵建议,希望对未来的公募行业良性发展能有一些参考意义。


1、基金经理卸任提前公告


现在基金经理卸任基金产品,是发生了之后才发布公告的,投资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继续持有还是立刻卖出的决定,也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基民们对公募基金的信任。


不能想走就走,玩闪退。你是远走高飞了,把血汗钱托付给你的基民都傻眼了!


基金经理提前公告自己的卸任,比如基金经理想在6月1号卸任,那么就要在5月1号的时候提出来,基金公司也要公告。这就类似于员工递交了辞职报告之后,要有一个月的时间作为交接期一样,交接期过了再走人。


2、自购份额披露上限


现在半年报和年报的时候,会披露基金经理买了多少自己管理的基金。但问题是,最高的一档是100万份,那到底是自购了101万份还是2000万份就无从得知了。


如果某只基金的净值是2的话,那么100万份也就是200万元,这个金额对于知名基金经理们来说很容易做到。所以应该补充500万份、1000万份、2000万份这样的披露区间。


3、高位强制性自购


被很多基民深恶痛绝的行为之一,就是市场高位大肆发行新基金,小白投资者深受其害。


这也不是建议高位就不能发新基,如果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对自己的投研能力很有信心,发新基就要强制自购。


基金都有业绩基准,无论是沪深300、恒生指数、还是行业指数,点位越高,自购比例就要越高。


有信心在高位发行,那就要知行合一,与基民们站在一起。


4、赎回披露


之前,某行业基金的顶流基金经理,在低点自购买进、高位卖出的操作被投资者们口诛笔伐。而且这件事情,也是发生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被发现的。


所以,当基金经理、基金公司赎回自购份额的时候,要马上发公告,告知赎回的时间以及具体数量。就像上市公司股东减持那样,要及时披露。


市场低位时,卖力的宣传自购。高位套现的时候,也得发公告。


5、区分限购对象


一些基金经理会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对自己管理的基金实施限购,很多时候是在市场高位,这很好。


但问题在于,很多基金的限购金额太高了,比如单日限购10万元,可是有多少基民能在一天一只基金上就买10万元呢?真没多少人。


所以限购的金额要区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例如某只基金,机构单日限购10万元,个人单日限购2000元。这样就是“有效限购”,能更大程度上照顾个人投资者的利益。


如果仅仅是区分了机构和个人,而对最高限购金额没有要求,也没啥意义。就比如机构限购10万,个人限购9万,这样做没有意义。


6、限制“克隆基”


啥叫“克隆基”?就是同一个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两只基金的重仓股是一样的,可能只是持仓占比不一样,基金A的第2大重仓股是基金B的第7大重仓股。


为什么要限制“克隆基”呢?


假设基金A已经成立两年多了,而基金B刚刚成立,处在建仓期。那么,基金B就会买入那些基金A里有的那些股票,这种买入就会抬高重仓股的股价,基金A的基民们是不是就受益了。这对新基金的投资者显然是不公平的,行话叫“抬轿子”。


如果两只基金有7只重仓股是一样的,基金经理说两只基金的策略不同,我觉得我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前10只股票都是重合的,再说策略不同就有点......


写在最后


其实说到底,很多投资者们反对的,不是基金经理们获得的丰厚报酬,而是报酬与业绩表现的不匹配、以及一些伤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在我看来,优秀的基金经理理应获得高额的报酬,因为他们属于稀缺人才、稀缺资产。物以稀为贵,到哪都是这个道理。但是,不能因为名气大、能力强就可以辜负基民的信任。


除了与投资者利益绑定,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也非常重要,信息透明是奠定基民长期持有的基石。形成长期投资的习惯和风气,不应只是投资者的单方面努力。


最后,我想引用英国诗人雪莱的一句话:


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金杯银杯,不如基民的口碑。这奖那奖,不赶基民的嘉奖。


你对这次的薪酬指引有什么想法,欢迎下方留言,别忘了点赞关注,下期再见。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研习社,更多内容,关注我们@好买研习社

标签: # 块钱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