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海1号(南海一号是什么)

01-31 房产 投稿:叶舞翩翩
什么是南海1号(南海一号是什么)

广东考古研究院前副院长李岩研究员,87年北大硕士毕业,近40年来深更广东考古,是一手打捞“南海I号”的具体负责人,其师是馆长俞伟超先生,一手创建中国水下考古并组织了中日联合水下考古队,对此艘沉船进行研究。

所以,李先生对历时30年的打捞工作最熟悉不过,兼之是古陶瓷研究造诣极高,由他来解读“南海I号”,再合适不过。

可惜,原计划发布的研究成果,也不知何故,没了下文。

希望有机会,聆听李岩院长的高见。

以下转发的报告人,是李老师的亲密战友——“南海I号”的水下考古负责人崔勇,也算是聊以慰藉吧。

崔勇:“南海Ⅰ号”考古发现


2022年6月15日下午,广东省文物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崔勇应邀莅临我院,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做了题为《“南海1号”考古发现》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考古广州·名家讲坛"2022年第2讲,讲座由王强副院长主持,我院业务人员和部分社会热心人士及网友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崔勇研究馆员以海上丝绸之路、水下考古、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脉络为引,讲述了中国水下考古的辉煌时期“南海1号”的发现、调查、整体打捞,博物馆建设、试掘、全面发掘、发掘成果、沉船年代推断等八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南海1号”前世今生。现将讲座纪要如下。

现将讲座纪要如下壹 前言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统称,是一条线性的文化遗产,分陆上和海上两条。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出。

与陆地丝绸之路不同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但途中的线路是以海洋为媒介,没有明确的实体,但古人通过一种悲壮的方式,把贸易的载体"船"留在了这条航路的不同海域中,所以要研究线路的存在,就必须借助水下考古,通过对不同海域,不同时间的沉船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再将这些无形的点串联成有形的线,这条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

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遗存,是水下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脉络

1974年,中国政府收复西沙群岛,此时海洋意识觉醒。中国水下考古以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赴西沙群岛开展考古调查为萌芽期,以1988年6月14日-6月30日吴川县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水下考古调查为初创期,以1990年国家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中国水下考古全面铺开走向远海走出国门为发展期,以“南澳I号"发掘、西樵山石燕岩水下考古调查测绘为代表的成熟期。

(二)中国水下考古的辉煌时期

作为中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经典项目“南海号”,从发现、调查、试掘、整体打捞、发掘到后期保护,整个过程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35个年头,无论从理念的创新、技术的进步和成果的丰硕,无不标识着我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辉煌时期的到来,整体打捞、异地保护、精细发掘、公众考古、综合研究及国际交流,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南海1号”

(一)发现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南海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该船被命名为“南海|号”。

(二) 调查

1989年11月,由中日联合组成的水下考古队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前期调查,调查队队长为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担任,副队长由日本京都水下考古研究所田边昭三先生担任。


2001年4月,在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与探索学会的赞助下,“南海1号”沉船调查工作重新启动,在这次调查中,首次在水下探摸到了沉船遗址上散落的凝结物与文物标本,并对沉船进行精确定位。

2002年3-5月,对“南海号”进行了初步发掘,除发现沉船的船体、干舷、船舱外,还打捞出大量精美的文物,唯一遗憾的是海底能见度几乎为零,严重制约了水下考古的开展。

2003年1月和2004年5-6月,水下考古队又分别对“南海号”沉船进行了以物探为主的调查工作。

(三)整体打捞

经过调查发现,南海一号保存非常好,但水下环境非常恶劣,如果按照传统的水下考古发掘,不但发掘成本巨大,而且会损失很多信息,因此整体打捞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所谓整体打捞就是设计一个比古沉船尺寸大的钢结构沉井,经精确定位和静压下沉后船及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钢沉井内:在上沉井下部穿引钢结构的底托梁和保泥保水板后,使之形成密封的沉箱:然后以四千吨浮吊船和万吨级半潜舶配合作业,把装载着“南海!号”的钢沉箱整体打捞出水。

2007年12月21日“南海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1号”出水仪式,对于沉船的整体打捞,这在世界上也是一项创举。


(四)博物馆建设

在确定整体打捞之后,2004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奠基。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动工。2007年8月初,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全面封顶。2007年12月28日,沉船运抵并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利用人工的水环境调控设备和技术,在博物馆"水晶宫”内营造出有利于沉船、船载文物保护以及后期发掘、展示的新环境,对沉船开展陆地保护工作。

(五)试掘

2009年和201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两次试掘工作。试掘证明,沉箱中的“南海1号”安全、准确地被包裹在沉箱中,木质船体和船载文物保存情况良好。


(六)全面发掘

2013年11月28日,“南海号"全面发掘正式启动,2014年清理淤泥,2015年提取凝结物和船货,2016年整理文物和编写报告,2017年场馆改造和提取船货,2018年场清理船舱内文物,2019年清理船外淤泥并支护船体。


(七)发掘收获

“南海1号”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富,主要有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植物遗存和动物遗存等。其中既有船货、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有旅客所携带的物品。同时,沉船遗址还包括反映埋藏环境与沉船关联的大量海洋生物残骸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留物。通过器物比对,还发现了沉船从广州离岸的重要线索。

船内各舱出土文物众多以C02-C09为例,出土文物情况如下。

C02:长3.65-5.27米,宽1.27-1.96米,主要船货有德化窑青白釉大盘、粉盒、喇叭口瓶,龙泉窑青釉碗,磁灶窑酱釉罐,铁条等。

C03:长5.42-6.61米,宽1.76-1.91米,主要船货有德化窑青白釉大盘、粉盒,磁灶窑酱釉扁罐,龙泉窑青釉碗,景德镇青白釉碗、盘,铁条等。

C04:长6.79-7.49米,宽1.60-1.65米,主要船货有龙泉青釉碗,罗东窑青白釉碗,义窑青釉碗,德化窑青白釉粉盒,磁灶窑酱釉扁罐。

C05:长7.51-7.96米,宽112-1.19米,主要船货有德化窑青白釉大盘、粉盒、喇叭口瓶,景德镇青白釉碗、盘,罗东窑青釉碗,龙泉窑酱釉罐等。

C06:长8.06-8.09米,宽0.85-0.98米,主要船货有德化窑青白釉大盘、粉盒、喇叭口瓶,景德镇青白釉碗、盘,龙泉青釉碗,磁灶窑酱釉罐,铁条等。

C07:长7.82-8.00米,宽0.88-1.10米,主要船货有龙泉窑青釉碗,德化窑青白釉大盘、喇叭口瓶、葫芦瓶,磁灶窑酱釉扁罐,铁条,铁锅等。

C08:长7.93-8.07米,宽1.10-1.28米,主要船货有龙泉窑青釉碗,磁灶窑酱釉大罐、扁罐,德化窑青白釉大盘、碗、盘、喇叭口瓶,铁条等。

C09:长8.09-8.14米,宽1.09-1.14米,主要船货:龙泉窑青釉碗,磁灶窑酱釉罐、大罐、扁罐,德化窑青白釉四系罐、粉盒、铁条等


截止至2021年底,共出士文物约18万件(套),其中陶瓷器约17万件(套),金器307件(套)约3.3千克,银器198件(套)约300千克,铜器196件(套),铁器13件(套),铅锡金属器60件(套),竹木漆器98件(套),石玉玻璃器26件(套),材质不明274件(套)。另外提取船木139块、标本2931件、铁器凝结物124吨。各类器物简述如下。

1、景德镇窑青白瓷

景德镇窑以青白瓷为主,主要器型为碗、碟、盘等,装饰以剔花、刻花和印花等方式为主。


2、龙泉窑青瓷

龙泉窑青瓷主要以盘碟、碗、钵等器型为主,有少量的壶、瓶等器型,装饰以刻画、印花、剔花等为主。


3、德化窑瓷器

德化窑瓷器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器型有碗、盘、执壶、军持、钵、葫芦瓶、粉盒、罐、炉等等,装饰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大碗的数量特别多。


4、磁灶窑陶瓷器

磁灶窑陶瓷器的种类也很丰富,包括酱釉的陶罐、瓮、扁壶等,铅绿釉的碟、瓶、炉等,黑釉的盏、瓶等。


5、闽清义窑

闽清义窑的的器物相对较单一,但数量较多,主要是青瓷碗,装饰手法基本上是划花。


6、罗东窑瓷器

罗东窑瓷器主要是青釉碗,品种单一。

7、陕西耀州窑

“南海I号”还出有两件陕西耀州窑瓷盘,充分说明在南北分治的时代,民间交往没有中断。

8、金器

出土的金器约307件(套),重近3.3千克,主要是货币和饰品。



9、银器

清理的银质文物主要是货币银鋌。

10、铜器

铜器有铜天平、铜砝码量具,铜镜的种类和数量都丰富,此外大量的铜钱为年判断提供了关键证据。

11、铁器

铁器以铁锅、铁条为主也出部分成型的铁刀。

12、铅锡器

清理出许多铅锡合金器物,主要是装饰品和小型容器。

13、漆器及竹木器

清理出数十件漆木器,这在宋代考古发掘领域是绝无仅

14、玻璃、玉石器及其他玻璃及玉石器的出土,填补了许多考古学的空白。

15、贝雕器

以海螺雕杯为代表,这类器物比较罕见,为精美的艺术品。


16、动植物遗存

大量的动植物遗存,揭示了航海生活的方方面面。

17、船体

沉船船体是“南海|号”最大和最重要的文物,对船体的研究成为个发掘项目的重中之重,其使用的“水密舱”是对世界造船技术的巨大贡献。

(八)沉船年代推断

通过对出土的植物、人骨进行了碳-14年代测定并用树木年轮校正,结果显示沉船年代在983年到1270年之间:出水铜钱中年号最晚的铜钱钱文是“淳熙元宝”,是宋孝宗时期发行的钱币,在1174到1189年间都有铸造,这样我们就锁定的沉船年代的上限:出水器物墨书中出现“癸卯”纪年,与上述相关的对应公元纪年分别为1123年、1183年、1243年,但是1189年到1243年相距差不多60年,却没有出现过时代晚于“淳熙元宝”的一枚铜钱,所以初步认为沉船的年代应该接近1183年。

现存泉州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之一淳熙十年(1183年)司马级等祈风石刻载“淳熙十年,岁在昭阳单阏闰月廿有四日,郡守司马级同典宗赵子涛、提舶林劭、统军韩俊,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利广王祠下,修故事也。遍览胜概,少憩于怀古堂,待潮泛舟而归。”据此可知,淳熙十年(1183)年,郡守司马曾在延福寺祈风。而“南海1号”的始发港普遍认为是泉州港,两相对应,亦有利于判断沉船年代。

意义

(一)考古发掘工作的过程向社会开放,充分展示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成果。

(二)该沉船是研究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运史的实证。

(三)船货的内涵与宋代南北贸易通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四)多学科合作,科技手段在发掘工作中充分的运用。

(五)考古发掘、保护、展示的综合。

结语

“南海1号”是一个时间胶囊,也是一个特定历史的横部面,给我们打开了研究的新视角,同时这艘沉船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步、发展、成熟和辉煌的全过程。“南海1号”发掘还入选了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及“201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讲座最后,崔勇研究馆员还耐心地回答了场内、线上的热心听众的提问,对船货分区、铜钱功能、沉船目的地、沉船载重和排水量、沉船沉没原因及沉船状态等学术问题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最后,易西兵院长为崔勇研究馆员颁发了讲座证书。

标签: # 南海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