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曼舞彩妆学校怎么样(天津曼舞彩妆学校地址)

06-03 化妆 投稿:满船清梦压星河
天津曼舞彩妆学校怎么样(天津曼舞彩妆学校地址) 文:连成(原创)今天是正月初四,一大早,过年的鼓点“咚咚,咚” 敲响了。随着去大明湖,千佛山赶年会,备年货的人们,在辛苦忙年后,也该歇歇了。辞旧迎新是老百姓过春节的年俗。过年呗!大家都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热热闹闹!上午小区里的西关民族高跷队正式出高跷了,算是开始踩街大拜年。虽然天阴沉沉的,在大冷天也耐不住寂寞,撇开屋里的温暖,偏偏冒着严寒的他们,个个是冬练三九的高跷好把式。往年过春节,若是听见由远及近的锣鼓声,那准是踩高跷的来了,小区里的大人和小孩迅速聚拢而来看高跷。随着圈子外此起彼伏的喝彩声,圈里的高跷把式们个个身手不凡!这踩高跷可不是简单事,看人家在杆子上(高跷腿子)舞着挺帅气!很是羡慕,但这威风里面可藏有不少风险。话说回来,主要是这帮小伙子们自幼习武出身,摸爬滚打有基础,喜欢玩这活儿,便跟着前辈们学。平时在家,有条件的,请人做付小高跷腿子,慢慢扶着墙练。没条件的,咋办?这也有练法。找几个空露露或是六个核桃罐,三个或是四个一组用塑料胶带紧紧把它们缠住,然后钻眼系上绳子,用来绑在小腿上,这样一对迷你仿制高桥腿,即成。这样先练平衡,从小练平衡是学踩高跷的关键,就是脚底下有数。从低处练起,逐步加高,最后加上动作,一个好的高跷把式,非一日之功。这好钢,用在刀刃上。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踏高跷、扎高脚。乃民间节日中表演的一种民俗文体活动。汉魏六朝百红中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来称为“高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至今在中华大地上仍然广泛流行。踩高跷的腿子,有长腿,短腿。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高跷鼓和旋锣,分别由两名的鼓手(分称头鼓、二鼓)和两名锣手(分为头锣、二锣,)组成,其中除了二鼓小花脸扮相(饰演《水浒》中的梁山好汉石千),其他三人净面粉妆扮相英俊洒脱(分别饰演《水浒》中的梁山好汉花荣、燕青、张青)。鼓手身挎着高跷鼓(木制鼓帮,长约50公分;鞔牛皮鼓面,直径约30公分),双手分别持一支长近一尺的木质鼓键子。锣手一只手持旋锣(铜制直径约18公分),另一只手持一支约半尺长的竹制锣旋子。头鼓是伴奏演员的核心,身兼随时策应头棒击打的约定棒点儿,指挥变换锣鼓点儿的责任,从而达到演员的表演与伴奏相互协调。高跷会中历来有着“前看头棒,后看头鼓”的说法。锣鼓点儿一般有行进时的出会点儿,亦称行会出高跷鼓点儿;表演时的烂三点儿,又依据鼓点儿节奏的速度分为快烂三、慢烂三。特别是鼓手在击打鼓点时,根据表演场面热烈程度的增大,又有单点儿、双点儿、连点儿的区别。旋锣手的持锣方式有两种,托式(一只手的五指展开向上,托在旋锣的背面)和握式(一只手的四个手指握在旋锣的正面,拇指则抓握在旋锣的背面)。无论用哪一种手持旋锣方式,另一只手在每击打一下旋锣的瞬间,都要使手与旋锣近距离分开(托式持锣时还需运用腕力使旋锣稍微转动一下),然后马上接住。如此方式击打旋锣,锣声十分清脆、响亮。另外,击打锣鼓的力度也要随着表演的火爆程度而变化。高跷的锣鼓点的节奏无论快、慢,都是那末鲜明悦耳、优美欢快。锣鼓手们随着节奏自如地扭动着身躯,双手上下有力地翻飞。手臂与身段的协调美,使观众的心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跃动起来。通过铿锵有力、节奏多变的锣鼓点儿声,使得高跷把式的武功、秧歌表演的张力展现得更加完美。时而快如疾风惊心动魄,令观众情绪激昂叹为观止;时而轻盈悠扬喜气盈盈,美不胜收愉悦不已。为了减轻锣鼓演员的体力消耗,每次出会都有年长的,已不再踩跷的老把式们,身先士卒的挥舞着鼓槌击鼓助威,或手持着旋锣协助伴奏,他们激情百倍地甘当配角,娴熟、老练的演奏功夫为高跷表演增色不小。锣鼓就是高跷队伍的魂,威风先被抢去了一半。据说: 老时年间,武高跷演员表演时还有唱腔、唱词。俗称秧歌调儿,挺好听的。可是多年来已经失传。现在只保留下武高跷的表演功夫了。 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最开始打头的是两个武生。其中一个黑衣的是武松,另一个挑担的是十一郎。这俩角色领头,踩得最高。一般是由健壮、练过武术的人扮演。 接着是两个男人扮女装,扮成青蛇和白蛇,后面跟着脏官和老鸨子,还有穿着肚兜的丑角傻小子和带着渔网的渔翁。之后就是在平地上走的艄公旱船和骑毛驴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按着鼓点行走,走几步又蹦跶几步。表演的时候,先是武松,踩在高跷上舞双刀、劈叉还要翻跟头。武松一演完,大家的热情就起来了。之后是傻小子与青蛇演扑蝴蝶。青蛇拿着个竹子做的蝴蝶,傻小子来捕。从这边跳到那边,劈叉之后又跳起来。再往后就是傻小子让脏官和老鸨子出洋相。还有白蛇和渔翁演,渔翁带网逮鱼,白蛇就要逗渔翁,不让他逮着。这些高跷戏剧桥段都是大家最喜欢的,而且每回都要踩在平地上走的艄公旱船和骑毛驴的。后面有时跟着舞狮子的、舞龙灯的、时间再远一些还有撅大官的(那是相当大的高跷队伍了)。 武高跷以武术功夫见长,把武林功夫、杂耍技艺融为一体,通过高跷艺术技巧,展、挪、腾、摔、翻、跳、击、打、叠的武术、杂技等招式,展示出故事情节及其人物精神面貌。 再细看:头棒和二棒的答对。头棒扮演梁山好汉武松头上戴头陀,扮相威猛、潇洒。头棒表演时呈倒蹲状挥舞着双棒,左右开弓上下逢源,前后呼应刚劲有力。在与二棒相向表演时,时而单腿金鸡独立跳蝎子勾,时而苏秦背剑后背击棒,时而双腿跳跃旋风脚击棒,甩把儿、转把儿、冽把儿、踢球、满天星等等招式干净利落。压棒、周身棒、水仙棒、转身棒、左右飞脚棒等十二套棒法威武娴熟令人叫绝。加以探海、抱月、背剑、跳涧等动作,展现了武松霸气冲天的英雄气质。二棒(俗称英哥)则以“锄草”,后仰半蹲的动作烘托气氛。二棒虽然有棒法的表现,但是与头棒的功夫相形见绌。一般来说,二棒是“头棒”较为理想的接班人。

(本篇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

樵夫石秀和俊扇扈三娘 的搭配,前者肩担柴草摆动起舞,以鹞子翻身、猛虎跳涧技巧动作,展现出攀山越壑的艰险。后者周身一丈青色装扮,手持青布画扇,轻摇慢舞,时而鹞子翻身接跪叉,扭捏多姿的神态,更显妩媚!白杆(饰演白蛇)和公子的答对。白蛇掐腰架蝶,以折腿腕、水蛇腰、大闪腰等动作技巧,表现出蝴蝶曼舞,上下翻飞的情境;公子则以倒蹲、翻跟头、大鹏展翅等动作,把公子举扇提襟、雀跃捕蝶急不可耐的神情表演得惟妙惟肖。青杆(饰演青蛇)和渔翁的捉对。青蛇掐腰擎鱼,以耸肩抖膀、剪子步、鹞子翻身等动作技巧,把鱼儿的游动形体表现得生动、活泼;渔翁则以撂地叉、猛虎跳涧、夜叉探海等动作,并且双目炯炯,一边甩发捋髯一边用手指向渔儿,把人物精神抖擞奋力捕鱼神态表演得淋漓尽致。丑婆和傻小子的配搭,她(他)们除了肥胖、妆扮的丑角相貌;抖肩、倒蹲等形体动作外,还通过逢场逗趣的俏皮对话、即时抓彩儿的诙谐、幽默的动作表演,使演出出现高潮,是深受欢迎的看点。傻小子留一根朝天小辫,还特别肩负表演中,用洪亮的声音向观众、赞助商们喊出“祝福吉祥”、“恭贺发财”之类吉祥话语的任务。高跷会所表演的多为《水浒》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持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等十二个角色,也有双份扮二十四个角色。此外,高跷会的18个人物扮相、头饰、服装、道具完全依照传统戏剧的要求,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虽然每次表演时间不是很长,但化妆就得好几个小时,再加上绑腿子、热身等准备工作,所花费的精力比其他表演形式都多,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据说学习高跷的人,都是从几岁就开始训练,到十几岁时才能“上腿子”,对于现在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来说,在沉迷手机和网络的同时,还能专心致志地、肯于吃苦地向长辈们学习传统文化实属不易。回想当年小时候跟高跷,窄窄的街道,浩浩荡荡的队伍,那时生活水平不高,没有什么电视手机等家电,且文娱节目少,有时一家人都出来跟看高跷,从西关出发,一路经西清龙街,饮虎池街,文屏街,经花墙子街,剪子巷,再右转入估衣市街,西门大街,进入城里,可是热闹!

(本篇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

再瞧,高桥队伍行进中,有一字长蛇、走八字,沿路各家各户,大小买商铺鞭炮齐鸣,喝彩不断,有送烟送酒的;有包个红包送上图个彩头的;再看紧锣密鼓的锣鼓车开路,随行护场把式们也都是武术练家子,他们的工作是看好高跷场子,以防出事。每到踩到热闹,高跷把式们个个生龙活虎,卖力献艺,甚至寒风凛冽,也舞个浑身冒汗后,玩出兴致有的武角和丑角干脆赤裸上场,耍个龙腾虎跃!等最后压轴大戏是叠罗汉(单层、双层、三层),如十余人的三层叠罗汉“拉骆驼”造型,既形象又大气;又如独创的十多人的三层叠罗汉“大屏风”气势非凡、造型独特,当全副装束的演员们叠合成一个扇面后,还要环绕场地旋转一周,引来观众们一阵阵的喝彩。高跷队伍行列中,总能找到几个熟悉的面孔,其中有演青蛇的乔老爷(俗名:小乔。善扮演旦角,自带戏服装扮。)颇有身段,且有模有样的扮相,惟妙惟肖表演,引得不少喜爱他的看客们,一阵一阵大笑。乔老爷子踩高跷上瘾,每年都踩,记得一直踩带到七十多岁,渐渐人老了,高跷腿子变短了,还玩心不减;他常说,老辈留下的玩意,舍不得丢下呀!踩高跷就是这样黏人,喜欢看,学着踩,会踩了,就舍不得了放下。玩吗,有始有终,根据年龄来,怎么着还有后来人吗。主要大家过年图个高兴,说啥都行!

(本篇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标签: # 天津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