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南街是干什么的(镇江南大街)

03-23 房产 投稿:眉目间风情
镇江南街是干什么的(镇江南大街)

古镇桥头

山里人靠山吃山,打猎、采山珍、开采石头、烧石灰窑、种茶叶。

下蜀人仿佛陶公笔下的“桃花源”,丰衣足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在没有公路的时代,下蜀镇得长江水道之便利,成为句容北部重要的物资转运港口。在这狭长的江边地带,居然在相隔十多公里的区域,形成了2个水陆码头,一个是西边的下蜀镇,一个是东边的桥头镇。

居长江一侧,东下镇江上海,西溯南京九江,北渡扬州仪征,南达华阳茅山,西进东出,北上南下,方便之极,自是繁华庶地,物资丰富。水上运输、码头商业也随着兴盛起来。

下蜀镇东面6公里处是桥头镇,虽然有老街,但是行政级别只是一个村,隶属于下蜀镇。桥头镇紧邻长江,古时是长江中下游的著名物资集散地,句容北五镇之一。清《光绪续篆句容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年)蔡永清捐款建桥名坎桥。因建桥时渔船不能过桥,只好在桥头卖鱼。桥西有几户小摊贩,以卖茶水、小吃为主,俗称桥头。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重建砖石拱桥,名为崇信桥。提醒人们做人做生意都应讲诚信,防止坑蒙拐骗的行为产生。

崇信桥的两边还镌刻了对联:“叠石成梁通铁瓮,倚山竹嶂偎金陵。半马斜绾武岐云,一水遥径扬子渡。”

这副对联就是绝好的方位坐标,铁瓮是指镇江,金陵是南京的别称,武歧山在南面,扬子渡指的浩荡长江,把桥头镇的东西南北标注得一清二楚。

桥头一度十分繁华,有东街、西街、南街,斑驳的石板路,低矮的小瓦房,屋顶铺着鱼鳞瓦,两边都是商铺,固定日子设有集市,山货水产,石灰建材,都在此交易。一条街道向远处延伸,在江南的迷蒙烟雨中充满韵味,与不远处的武歧山构成别样的美感。

桥头老街

在桥头镇的南街,居然有两幢遗留的老房子,两层小楼,青砖灰瓦,小窗木门,都有四方天井。大概是建于民国初年,距今近一百年。据说一幢的主人当年是国民党伪师长。另一幢是盐官的宅屋。如今老宅多处坍塌,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依然筋骨结实坚固如磐。但当年的建筑精致与财大气粗的霸气依然外露。


当年的桥头,在下蜀、龙潭、镇江一带,都应该是声名赫然。

在桥头老街的西北面有一座小山丘,突兀在圩区边侧,南接武歧山,北望长江,也显得高高在上,气势卓而不凡。果真,此地被民国初期的教会学校选中,建有“中华三育学校”,设有中学部和大学部,开启句容境内高等教育的先河。

标签: # 镇江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